本页是<宁蒗第一中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宁蒗第一中学

阅读:8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7 00:43
单位介绍

1957年8月,小凉山教育领地的一代拓荒者,借县城北郊三棵树村“省立小学”挂牌,成立了宁蒗教育史上的所初级中学:宁蒗中学。开拓者们迈出的这一小步,对宁蒗教育来说无疑是跨越历史的一大步。作为宁蒗一中的前身,宁蒗中学的诞生,标志着小凉山初等教育的萌芽。1961年,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,宁蒗中学迁入现址,并于1972年升格为完全中学后,更名为“宁蒗彝族自治县中学”。1978年5月,宁蒗一中被确定为县重点中学。1995年,学校被评为“云南省二级完全中学”,2003年,学校跨入了“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”的行列。同年,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,学校初中部停止招生。2005年,学校一届初中毕业生以全市的优异成绩毕业,为学校初中的办学历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宁蒗一中成为宁蒗高级中学。

宁蒗一中(宁蒗县中学)?五十余年来,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两万多名合格的建设人才,毕业生遍及祖国大江南北。早在1997年高考实现少数民族学生上清华“零”的突破之后,已有大批一中学子进入全国众多名校就读,一些学生已跨国留学,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。有的学生已经学有所成,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;有的则脱颖而出,成为造福一方的各级领导;更多的则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建设者。他们为宁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,也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。新时期、新机遇、新发展,宁蒗一中将继续沿着“抓住机遇,加快发展,提高质量,增加效益”的办学思路,锐意进取,开拓创新,为建设“立足小凉山,服务小凉山,走出小凉山”,达到省内、国内的“高、特、美”学校而努力奋斗。

宁蒗一中(宁蒗县中学)建校五十余年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,宁蒗一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:办学条件日益改善,办学规模不断扩大,办学水平显著提高。特别是自1998年“11·19”大地震后,学校被列为恢复重建重点单位,国家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用于学校的重建,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,校容校貌焕然一新,学校也实现了绿化和美化,育人环境更为优越。2007年,学校又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一千万元,用于改扩建工程,宁蒗一中以更加崭新的面貌,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宁蒗一中(宁蒗县中学)共分为东、西两院,占地面积为63.46亩,校舍面积16463.09平方米。拥有配备、设施先进的理、化、生实验室以及微机室、电教室、语音室、音乐教室、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室等。图书楼面积1475平方米,藏书共计5万余册,每年还订有130余种报刊供广大师生阅览。校园内建筑布局合理,绿树成荫,花香鸟语,环境优美。

宁蒗县中学共有52个教学班,在校生人数3378人,学生人数及班级数在全市高级中学里均位居首位。同时,学校拥有一个精通业务、乐于奉献、懂管理、团结、务实、高效的领导班子,并锻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。全校教职工人数共计201人,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,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拥有高、中级技术职称。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、职称分布均较为合理,是一支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奉献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队伍。在校党总支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,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连上新台阶,高考连创佳绩,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。学校先后获得“丽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、“丽江市教育成绩显著学校”,省、市“文明学校”,省“绿色学校”,市“体育达标先进学校”、“教研教改工作成绩突出学校”等一系列荣誉称号。

2006年,在全省一级完中教学质量考核中,宁蒗一中成为丽江市一所获得省“教学进步奖”的学校。2006年,全校707人参加高考,上线人数571人,理科上线率为85.19%,文科上线率为77.80%。实考600分以上8人,县文理科状元均出自宁蒗一中。其中理工类考生陈宗权同学以651分的高分,突破宁蒗县高考分数历史高记录;文史类考生李顺琼同学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获得文科状元。2007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,全校940人参加高考,上线人数为848人,上线率达90.21%,一本上线65人,二本232人,三本234人,600分以上的考生共12人。其中文史类考生伍艳梅同学(617分)、邰绪禄同学(615分)和李雁倩同学(613分)均以优异成绩突破宁蒗教育史上文科生600分为零的历史。2008年高考再传捷报,全校参加高考人数突破一千人大关,达到创纪录的1035人,总上线898人,上线率达86.76%,本科上线437人,上线人数居丽江市四县一区之首。其中,夏冬垚同学以656分的高分荣获县理科状元,并名列全市第三名。

经过一代代一中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,宁蒗县中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,树立了以德立校,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。学校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;以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的一切”为办学宗旨;以“送学校一名学子,还社会一位人才”为办学理念。建立起“情、理、法”有机结合的“合作型”管理模式。学校始终把“励志、博学、求实、尚礼”作为育人标准;把“内强素质、外塑形象、讲团结、讲奉献、求发展”作为工作的根本;把“加强班子建设,强化师资培训,改善办学条件,提高育人质量”作为工作重心。全校上下,同心同德,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。本着这样的工作思路,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,校领导班子目前正在尽全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“瓶颈”问题:多方努力协调,积极筹措资金,尽快修建远离教学区的标准运动场,以解决运动场所狭小,正常的教学活动易受影响的难题;进一步加大学生公寓建设力度,力争让所有住校生都能尽快入住条件更优越,设施更先进,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学生公寓;进一步建设好学生食堂,严把饭菜质量关,让所有学生吃上放心饭,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
单位地图